English

建立新机制 注入新活力

1998-12-02 来源:光明日报 高福廷 我有话说

高校现行的内部管理模式,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为适应国家高度集中、统一管理的体制而形成的。其主要弊端是:没有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。管理不讲科学、不讲效益、工作不讲优劣、不讲贡献。其结果学校管理松懈,缺乏活力,人浮于事,效率低下,教育资源浪费,办学效益不高,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,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。因此,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,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,加快学校发展,增强办学条件,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,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。

建立人事管理的竞争和激励机制

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是高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切入点,也是增强学校人事管理活力,优化队伍结构,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措施。

这就是要建立科学定岗、按岗聘任、平等竞争、择优任用、奖惩分明、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,形成对人员管理的压力和动力,树立“今天工作不努力,明天努力找工作”的行为观念,从而调动每个人的最大积极性。这种机制的关键是要抓好按岗聘任,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,对各类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,建立上下级间新的签约聘任合同关系,形成层级管理责任制,一级向一级负责,一级对一级监督。对不能履行聘任工作或不称职人员随时可以解除聘任合同,重新招聘新人。其核心是真正做到奖惩分明,改变过去干好干坏、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,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,奖优罚劣,调动人的积极性,从而形成优者上、平者让、庸者下的机制,给高校的人事管理注入新的活力。

建立校内人员合理流动机制

建立人员合理流动机制的目的让人员队伍在流动和交流中,达到相对稳定、优化结构,人尽其才。

建立校内人员合理流动机制的关键,要有完善畅通的人员流动渠道。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,要大力培育校内就业市场,充分挖掘后勤服务、校办企业的潜力,更多地吸纳待岗分流人员。在转岗中,要淡化职务职称,强化岗位职能,打破“能官不能民”的旧观念,干部和工人没有身份和级别的区别,只有岗位工作的不同,取消临时工与正式工岗位的限定,所有的岗位都定为“轮换岗”,实行竞争上岗,从而为分流人员顺利转岗,形成通畅、有序的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创造条件。

建立校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益机制

建立校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益机制,就是要把校内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,通过合理配置、科学使用、效益监督、考核评估等有机结合,达到少投入、多产出,少花钱,多办事,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效率。如人力资源,通过精简机构,减少非教学人员,提高师生比,实行一专多能,兼职兼岗,打破人员的条块分割,提倡交流互助,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效能;物力资源要保证重点,优化配置,共享共用,效益评估,奖罚分明,充分利用有限资源,发挥其最大效益。

因此,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要建立起按经济规律办事,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机制,逐步走向社会化、企业化,集团化。后勤服务要完全从学校“剥离”出来,代表学校以企业法人的形式,去经营学校投入的资产,在为学校提供各种优质优惠服务的同时,面向社会,开拓市场,建立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、自我发展、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机制。建立新机制,关键是要科学评估和核定学校投入的资产,明确后勤系统为学校服务的责任和义务,以及每年按占有学校资产回报学校的利润,保证学校资产的保值、增值。按照产权清晰、事企分开的原则,把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,让后勤系统按照市场的机制,加强内部管理,完善内部运行机制,独立经营,自主运作。同时引入竞争,向社会开放,促进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,形成一个开放、竞争、有序、统一的校内后勤服务市场。(作者单位:北方交通大学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